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免责条款】
1. 用户直接或通过各类方式间接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服务和数据的行为,都将被视作已无条件接受本声明所涉全部内容;若用户对本声明的任何条款有异议,请停止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全部服务。
2. 用户需知,研报资料由网友上传,所有权归上传网友所有,慧博投研资讯仅提供存放服务,慧博投研资讯不保证资料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或品质;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内容可能存在侵犯第三人著作权的情形,应该及时向慧博投研资讯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慧博投研资讯将遵循"版权保护投诉指引"处理该信息内容;
4.本条款是本站免责条款的附则,其他更多内容详见本站底部《免责声明》;
国内——我国外部环境变化下的战略应对与未来展望
(一)近年来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
1.“四多”的外部环境
2.外部环境变化——不利因素多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逆全球化思潮再次兴起。https://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出现原因:一般产生于世界经济低迷、发达国家发展停滞的背景下。https://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主要表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WTO框架下贸易争端案件增加,特别是2019年中美贸易争端的爆发。
1980-1985年曾出现过一次“逆全球化”的苗头。
2008年以后又一次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
3.外部环境变化——突发因素多
疫情冲击:新冠病毒多次变异引发多轮不可预测的聚集性疫情。
许多国家陷入经济负增长。
疫情冲击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缺芯;缺柜。
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生产成本高企。
乌克兰危机:发展持续超出预期。冲击产生的主要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计占全球小麦和油籽产量的13%,自冲突爆发以来,粮食价格暴涨;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俄乌战争爆发后全球能源价格飙升。
4.外部环境变化——长期问题多
中美关系紧张,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对华态度类似。
中美贸易关系紧张,自2017年以来,美国实施多轮制裁,中方亦提出反制措施。
美国2022年的国情咨文原文中三次明确提及“中国”,主要强调:通过开启“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年”与中国展开竞争;通过两党创新法案,扩大对新兴技术和美国制造业进行的投资,从而与中国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研发投资比例,中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
5.外部环境变化——复杂关系多
美国采取的应对政策面临两难,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明显溢出效应。
(二)不同阶段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基于的核心优势
1.1997-2000年:基于中国的劳动力红利
背景:外部环境剧烈波动。具体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科索沃战争、美国9.11事件、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等。
破局优势:劳动力红利。
破局手段:改革。借助中国“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制造业加工结构;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当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增加值仍处于绝对高的比重,民营经济发展不健全。充分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是企业家、劳动力、政府的多赢。
2.2008-2011年:基于有为政府
有为政府:外汇储备快速提升,政府收入多年盈余,政府的货币、财政政策手段都非常充足。
政策不只“4万亿”:当时很多产业振兴政策(如: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为后来的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产业基础。
低杠杆率:政策空间大。
3.现在:基于全产业链和大市场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最全的国家。
中国是市场最大的国家。
中国与越南的对比:中国产业出现外迁越南的趋势和倾向;“制造大国”VS“世界工厂”。
高质量人口红利:虽然我国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退,但人口质量红利开始逐渐显现;人才溢出效应。
(三)对我国经济的短期思考和长期展望
1.短期:防控住疫情,就是稳住了经济大盘
疫情并没有伤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要素,只是通过限制人流、物流等带来了扰动冲击。因此,防控住疫情,就是稳住了经济大盘。
政府安排了一揽子稳增长政策,但是疫情限制了政策的发挥。稳住疫情,政策效果亦可得以集中释放。
2.长期:中国潜在增速水平会逐渐稳住而不是持续下降
历史对比:中国自2010年后经济增速回落较快,目前已经达到4-5%的水平附近,如若继续下降将接近全球平均增速水平。
横向对比:比较各主要国家增加值的绝对量,可以发现,只有中国的经济增长既有增长的趋势,又有周期的特点。长期增长空间:现在人均GDP的水平还比较低,只要发挥好全产业链和大市场的优势,增速水平还是可以维持较高的;中国城镇化率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长期增长潜力:中国未来的全要素生产率会不断提升。
为了完善报告评分体系,请在看完报告后理性打个分,以便我们以后为您展示更优质的报告。
您也可以对自己点评与评分的报告在“我的云笔记”里进行复盘管理,方便您的研究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正在加载,请稍候...